• 首頁
  • 市場洞察
  • 維生素D 是常被忽略的「陽光維生素」,影響近10億人的健康?

維生素D 是常被忽略的「陽光維生素」,影響近10億人的健康?

October 14, 2025
vitamin D deficiency_SAD_20251013

你是否符合下面的情況?

  • 上班族:整天在室內,真正接觸陽光只有通勤和外出午餐的那幾分鐘。
  • 愛美女性一族:出門必備全套防曬,高係數防曬乳、防曬袖套、還有UV傘。
  • 高緯度居民 (北歐/北美):每到冬天就只想躲在被窩裡,情緒與睡眠容易受影響。
     


震撼數據一覽

你知道嗎? 全球約有10億人正面臨維生素D不足的隱性危機(維生素D又稱「陽光維生素」),而背後的原因可能比你想像的更複雜...
 

地區/人群 關鍵數據 參考來源
美國 代表性調查顯示,美國成年人「缺乏」約 20–30% 與「不足」約 40%(如 NHANES 匯整) Cleveland Clinic: 維生素D缺乏症
亞洲 熱衷防曬的亞洲女性維生素D處於偏低情形明顯 亞洲女性維生素D缺乏與防曬
北歐 冬季日照時間不足,最新統合分析顯示臨床 SAD 約 5%、次臨床約 9%(依地區可有差異)。近年統計,每到冬季約有近20%的人出現不同程度的「冬季憂鬱」 PMC4673349:季節性情感障礙
市場規模 維生素D相關產品市場約18億美元
全球情緒健康營養補充品約6.5億美元,且呈快速增長趨勢
2025年維生素D市場報告


參考來源: NIH: 維生素D缺乏症Frontiers: 維生素 D 缺乏症的全球和區域盛行率南亞維生素D缺乏盛行率PMC7501112: 北歐維生素D調查PMC3897596情緒支持保健品市場調查



三大生活型態如何「偷走」陽光維生素?

真正讓人「不夠用」的,多半不是單一事件,而是日常的固定組合:日常曝曬時間短、曝露面積少、以及UVB被各種介質擋掉。以下三種情境最常見:


1. 美國|辦公室文化的隱性健康危機 

簡單比喻:就像植物缺乏陽光會枯萎,人體缺乏UVB也會出現「營養枯萎」。

典型美國上班族大多開車通勤,繁忙的辦公室文化正在剝奪陽光曝曬時間。日照所需時間受緯度、季節、膚色與曝露面積影響很大;室內與車窗玻璃幾乎阻擋 UVB,因此更仰賴飲食與補充。長期下來,這類人群極易維生素D不足。


2. 亞洲|美白文化的完美陷阱 

簡單比喻:維生素D合成就像手機無線充電,但你用三層保護殼包住—信號根本穿不透。

「我都有曬太陽,怎麼還會缺維生素D?」這是不少亞洲愛美女性的疑問。高係數防曬SPF 50+可阻擋 95% 以上 UVB,再加上陽傘與防曬衣,皮膚實際曝露面積大幅下降;若又偏好待在室內,合成來源更少。結果是「看起來常在戶外」,實際上能合成的 UVB 幾乎被歸零。
 

3. 北歐|當極地夜遇上現代生活 

簡單比喻:身體的維生素D生產就像在冬天種番茄—就算有溫室,你還需要額外的光源來補足大自然提供不了的。

高緯度冬季白天短,每日日照僅4~6小時,白天雲層厚,UVB本就微弱,而厚重保暖衣物讓皮膚曝露面積低於5%。許多上班族天黑前就進入室內,錯過白天微弱陽光,皮膚合成幾乎停擺,而維生素D缺乏和季節性情緒失調問題格外突出。
 

SAD的生理機制:

維生素D就像身體的「內在陽光」,當外在陽光消失,內在也跟著黯淡。簡而言之,缺少陽光維生素會讓大腦的「快樂激素」下降、「睡眠激素」失衡,所以冬天容易感到昏沉嗜睡、提不起勁。
 

個人健康影響:

即便生活在不同區域,維生素D的缺乏帶來一系列影響:

  • 免疫力下降:缺乏維生素D會削弱免疫功能,部分研究顯示適當補充維D有助於預防呼吸道感染。缺乏維D會讓較容易感冒、生病。
  • 骨質疏鬆年輕化:維生素D不足影響鈣吸收,長期可導致骨密度下降,亞洲女性骨質疏鬆發病年齡都有提前趨勢。
  • 情緒與睡眠影響:維生素D水平過低會增加抑鬱和焦慮呈關聯,尤其冬季與高緯度人群較易出現莫名的情緒低落、煩躁不安。
  • 生育健康影響:孕期若維生素D不足,可能影響胎兒骨骼發育及孕婦自身健康。所以可以依據產科醫生或是醫療專業建議適時補充維生素D。


社會經濟衝擊:

  • 工作效率下滑:如北歐或其他高緯度國家的居民,冬季情緒低迷使工作效率明顯下降。一項瑞典調查發現,居民表示季節性情緒已影響日常生活。
  • 醫療負擔增加:北歐國家憂鬱症和相關問題的就診率、藥物使用率較高。以冰島為例,其人均抗憂鬱藥物使用量遠超鄰國,是全球最高水平之一。每年政府和醫療系統為治療季節性情緒障礙投入大量資源。
     

〈延伸閱讀: 35–50 歲女性骨密度下滑警訊:骨質疏鬆年輕化,該如何預防?
〈延伸閱讀: 進入流感季節,大人孩子免疫力如何照護?


參考來源:Medscape: 維生素D缺乏及相關疾病PMC 40614973:季節性情感障礙的全球盛行率PMC12150404:維生素 D 與美國成年人憂鬱症盛行率Psychiatric Times: 維生素D與心理健康日本女性維生素D缺乏症PMC3854846PMC10669134



科學解密|維生素D如何影響身心健康?

不只是骨骼營養素:大腦裡的「陽光開關」

不只是骨骼營養素,維生素D其實還有「隱藏身份」。很多人以為維生素D只跟骨骼有關,但科學研究發現一個驚人事實:維生素D受體(VDR)存在於大腦的情緒控制中樞。

維生素D就像大腦裡的「調光器」,調節著:

  • 下視丘:下視丘含有VDR,掌管晝夜節律,控制睡眠節律,缺乏時會擾亂褪黑激素的正常分泌,導致睡眠節奏紊亂和季節性情緒失調。
  • 海馬迴:海馬迴也有豐富的VDR,掌管記憶與學習。研究發現,維生素D水平偏低與認知功能較差和記憶力下降具關連性。
  • 前額葉皮質:掌管情緒調節和決策,維生素D不足時容易出現焦躁、易怒和決策困難等問題。
  • 杏仁核:杏仁核中的VDR掌管掌管恐懼與壓力反應。維生素D缺乏容易過度焦慮和恐慌等反應。



神經傳導物質的連鎖反應

維生素D → 血清素合成 → 多巴胺 (情緒穩定)

  • 維生素D → 血清素:活性維生素D可調節大腦色胺酸羥化酶2 (TPH2)。當有充足維生素D時,TPH2更活躍,血清素產量充足,有助於維持情緒穩定。
  • 維生素D → 多巴胺:動物實驗顯示,給予活性維生素D可提高大腦中多巴胺相關的酪氨酸羥化酶活性和D2/D3受體表現。多巴胺是「獎勵與動機」神經傳導物質,水平充足時人們幹勁十足、注意力集中。

這些機制已獲得跨文化研究的初步印證:

一項對美國成年人進行的橫斷面分析發現,血液25(OH)D濃度低於20 ng/mL的人群,出現抑鬱症狀的機率顯著更高。而在隨後的臨床試驗中,補充充足的維生素D3,連續8週後受試者的情緒評分平均改善。

參考來源:PMC12150404: 維生素 D 與美國成年人憂鬱症盛行率的關係



維生素 D2 與 D3:快速比較

兩者進體內後都會轉為 25(OH)D;不過多項近年回顧顯示,D3 效果通常優於 D2,在提升並維持 25(OH)D 濃度上更穩定。綜合實務,一般補充多以 D3 為首選;素食者可選 D2 或 地衣來源(lichen)的純素 D3。
 

面向 Vitamin D2(Ergocalciferol) Vitamin D3(Cholecalciferol)
主要來源 真菌/植物(酵母、UV 處理菇類)、部分強化食品 皮膚日照合成;油脂豐富海魚、蛋黃、乳製品;部分強化食品;亦有地衣來源之純素 D3
提升 25(OH)D 的效率 能提升,但平均弱於 D3;部分研究見 25(OH)D3 下降的平均效應 平均更有效且維持度更佳(比較研究與回顧一致)
維持度(體內濃度) 相對較差(個體差異大) 相對較佳(與對 DBP 較高親和力等機制相關)
素食/純素適配 天然純素(常見於強化食品與 UV 菇) 一般多為動物性;可選地衣來源純素 D3
臨床/實務選擇 素食者或特定處方情境可考慮 一般補充首選(除非有飲食/處方考量)


參考來源: PMID: 37865222-Vitamin D2 & D3的比較



兩策略|從基礎教育到訂製化方案

面對全球近10億人缺乏維生素D,不同消費者需要不同層次的解決方案。成功的品牌往往選定一個切入點,隨後逐步拓展版圖。以下是維生素D產品的兩層市場策略:


基礎層|全球教育與普及型產品

面向 建議與說明
目標人群 初次接觸維生素 D 的大眾;價格敏感、需要「為何要補」的教育內容。
核心主張 「基礎足量、安全可靠」:先把缺乏/不足改善到足夠區間。定義透明(以 25(OH)D 與醫療機構標準溝通)。
劑量帶與劑型 常見日劑量 400–1000–2000 IU D₃(須符合各地法規與指引)。劑型選擇易服用、易攜帶的為主。
配方建議 單方 D₃ 為主



進階層|地域化/族群化解決方案(訂製專屬配方)

地區/族群 核心痛點 建議配方方向
美國辦公室族群 長時室內、日照不足 D₃ 1000–2000 IU + 視覺/螢幕族常見營養(如葉黃素)
亞洲美白女性 高 SPF/物理防護、怕曬黑 D₃ 1000 IU ± 美容抗氧(維生素C/膠原/麩胱甘肽)
北歐/高緯度 冬季 UVB 幾近零、情緒低落 D₃ 2000–3000 IU(依法規上限)± 鎂/B6 (或搭配 維生素B群, omega-3等)


參考來源: 英國營養學雜誌: 美國成年人維生素 D 缺乏和不足Karolinska: 維生素 D 和呼吸道感染Osaka University:防曬導致營養不良:日本女性維生素D缺乏症美國骨科協會雜誌: 維生素D與鎂的關係





制定每日獲取陽光營養素


解決方案1:時間分層策略

概念:「黃金15分鐘」+ 全天防護

  • 晨間6:30–7:00:利用清晨陽光UV指數較低的15分鐘,在戶外或窗邊讓皮膚適度曝曬(此時UVB較弱,不易曬黑,但可啟動維D合成)。
  • 7:00之後:按照平常步驟進行全面防曬保護,避免強烈陽光直射。
  • 營養補充:透過額外的維生素D補充劑,彌補短暫晨曬仍不足的部分。


解決方案2:室內光療 + 營養

概念:用科技模擬太陽,滿足維生素D合成需求

  • 全光譜LED燈:開發出可發出接近太陽光譜(尤其UVB)的室內燈具,供居家每日照射一定時間,促進皮膚自行合成維D。
  • 精準營養補充:同步提供維生素D膠囊或營養飲品,以精準劑量補足。
  • 美容流程整合:將光療設備結合日常護膚程序,提高使用意願。






維生素D的食物來源

類別 代表食物 主要型態 含量等級 說明 / 使用情境
油脂豐富海魚 鮭魚、鯖魚、沙丁魚、鰻魚 D₃ 最穩定的天然來源之一;每週 2–3 次魚類攝取,有助整體 D 攝入與Omega-3。
魚肝油 鱈魚肝油 D₃ 很高 高濃度,但維他命A也高;不建議無指導大量長期使用。
蛋與乳製品 蛋黃、奶油、起司 D₃ 低–中 可作為日常補充的「基礎墊高」,但單靠食物通常難達理想血中濃度。
強化食品 強化牛奶/植物奶、強化優格、強化穀片、強化橙汁 D₂ / D₃ 中(依標示) 方便穩定;查看營養標示(每份 μg 或 IU),搭配日常飲食很好用。
菇類(經UV處理) 紫外線處理的香菇、白蘑菇、舞菇 D₂ 中–高 未經UV處理的菇類含量低;選購有標示「經UV處理/強化」者較有幫助。
肝臟類 牛肝、雞肝 D₃ 含量有限,較少作為補充來源,但仍可增加日常攝取多樣性。
紅肉 牛肉、羊肉 D₃ 含量少,不是主要來源,但可視為輔助來源。


💡 小提醒:在秋冬、高緯度、長時間嚴格防曬或室內為主的生活型態下,僅靠飲食通常難以把 25(OH)D 維持在理想區間,可搭配合規劑量的補充劑與定期檢測。



糖話生醫|咀嚼粒 如何破解依從性難題

從痛點出發,劑型和配方的優化,說明如下:
 

問題痛點 具體因素 咀嚼粒 技術關鍵/使用者好處
味道不佳 傳統劑型且原料味會引起反感 美味可口化 使用味道遮蔽技術 使用消費者喜愛的風味、提升愉悅與儀式感,願意天天吃
吞嚥不適 大顆膠囊/錠劑不易吞,造成心理負擔 容易咀嚼和吞嚥 可咀嚼劑型,無吞嚥壓力、友善兒童、長輩、與不習慣吞藥族群
容易忘記 一整瓶不便攜,忙碌中常中斷 獨立隨身包+提醒機制 單顆獨立包裝、保護機能原料、攜帶方便、外出不漏服、形成每日習慣
效果不明顯 短期體感不強,1–2 個月無感就放棄 可視化成效+分階劑量 多劑量規格(1000–5000 IU)和複方設計,可添加有體感機能原料


糖話生醫的咀嚼粒技術,可以針對不同地區人群打造客製化配方,精準解決不同地域和國家消費者的需求。

您準備好加入咀嚼粒來服務您的消費者嗎?糖話生醫的團隊將根據您的品牌定位與目標市場,提供從概念發想、配方研發到量產上市的一站式解決方案。讓我們攜手合作,用創新的「咀嚼粒技術」重新定義消費者的營養補充體驗,開創維生素D市場的新篇章!歡迎聯繫我們

 

❓ FAQ

Q1|口服補充維生素D會讓皮膚變黑嗎?

A:不會。變黑來自紫外線曝曬;口服維生素D不會增加黑色素生成。
💡 簡單說明:就像在室內開燈會照亮房間,但不會曬黑家具一樣。

Q2|我每天需要曬多久太陽才「夠」?

A:一般建議15~20分鐘;但受緯度、季節、膚色與曝露面積影響很大。穩定方式是飲食+補充劑。
💡 實用建議:晨間6:30–7:00的陽光較溫和,UVB較弱但仍可啟動合成。

Q3|一般成人建議補充多少 IU?

A:常見入門劑量為 1,000–2,000 IU/日。若要精準,建議以 25(OH)D 檢測與專業建議調整。
💡 劑量提醒:從低劑量開始慢慢調整—就像調溫度,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設定。

Q4|上限是多少?會不會吃太多?

A:多數權威把成人可耐受最高攝取量(UL)訂在 100 µg/日(= 4,000 IU/日)。
💡 安全提醒:高血鈣、腎結石或肉芽腫性疾病患者補充前應諮詢醫師。

Q5|誰是高風險族群?

A:長時間室內者、高緯度地區秋冬、深色膚色、全套防曬族群、孕婦與年長者都較易偏低。
💡 快速檢查:如果你符合三項以上,建議檢測 25(OH)D 濃度。

Q6|我應該選 D2 還是 D3?

A:D3(膽鈣化醇)較常用、實務上更能提升血中 25(OH)D;若有特殊飲食或醫囑,依專業建議選擇。
💡 素食選擇:可尋找地衣來源的純素D3,不需使用動物性產品。

Q7|需要搭配鎂或其他營養素嗎?

A:鎂參與維生素D的代謝活化;若飲食鎂偏低,適度留意會較理想。
💡 複方提示:把鎂想成開啟維生素D全部功能的鑰匙。

Q8|食物能補足嗎?

A:部分可(如強化乳、蛋、鮭魚/鯖魚等),但要達到足夠濃度常不易,特別是秋冬或高防曬生活型態。
💡 現實檢視:光靠食物你需要幾乎天天吃鮭魚才能滿足—補充劑是實用的橋樑。


〈延伸閱讀: 35–50 歲女性骨密度下滑警訊
〈延伸閱讀: 進入流感季節:免疫力如何照護?
〈延伸閱讀: 聯繫糖話生醫 ODM 服務
 

本文資訊僅供健康教育用途,請在專業人員指導下使用營養補充品。若有嚴重健康問題,建議諮詢合格醫療專業人員。

 

參考資料與數據來源

官方與醫療機構數據:

  • Cleveland Clinic – Vitamin D Deficiency: Causes, Symptoms & Treatment. 連結
  •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 (2018) – Researchers Find Low Magnesium Levels Make Vitamin D Ineffective. 連結
  • Karolinska Institutet News (2021) – Vitamin D protects against respiratory infections. 連結

學術研究與評論:

  • Wang et al.,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(2018) – Vitamin D deficiency and insufficiency among US adults. 連結
  • Osaka Metropolitan Univ., ScienceDaily (2024) – Vitamin D deficiency in Japanese women. 連結
  • Huang et al., Frontiers in Nutrition (2025) – Association of vitamin D with depression prevalence in U.S. adults. 連結
  • Patrick & Ames, FASEB Journal (2014) – Vitamin D hormone regulates serotonin synthesis. 連結

市場研究報告:

  • ResearchAndMarkets (2025) – Vitamin D Market Size, Share & Trends 2024–2029. 連結
  • Fact.MR (2023) – Mood Support Supplements Market Outlook 2023–2033. 連結
     

合規聲明:本文所提供的市場洞察與科學資訊僅供參考,不構成醫療建議。維生素D補充應根據個人健康狀況諮詢專業醫生。產品宣稱應遵循當地法規,並以科學實證支持。數據來源均為公開研究報告與官方統計,具體數值可能因研究方法和定義不同而略有差異。


保健品代工需求請諮詢糖話生醫

文章關鍵字

關鍵字搜尋

訂閱電子報

姓名
E-mail